12/22/2011

2011 金馬影展觀片心得 (上)


去年金馬影展還有點小掙扎地欲拒還迎,結果今年則是敞開來衝票了。套票開賣第一天就為了agnes b.的紀念品直接買了兩本套票十六張,後來影展開始後又陸陸續續以各種管道買票加量,最後總共看了24部,三張套票的電影。有趣的是我其實不覺得今年金馬的片單有比去年厲害,只是這種大拜拜已經是很難抵抗的漩渦了。



【名家饗宴】

本年度大師們新作的雜燴檢點,不過今年大師好像不太多,真的的大師又是片商片,於是只挑了幾部應該不會上院線的電影。

葛斯范桑(Gus Van Sant)的《最後一次初戀》(Restless),和努瑞貝其錫蘭(Nuri Bilge Ceylan)的《安納托利亞故事》(Bir Zamanlar Anadolu'da)因時間排不進去終成遺珠,殊為可惜。



《朱花之月》朱花の月

電影一開頭以口白敘述一段日本古老的神話故事,兩男山共爭奪一女山的愛。電影的故事便有如這則神話在現代的擬人重現,加夜子擺盪在伴侶哲也和新歡拓未之間,最後導致互相崩潰的結局。但是電影的主題不在愛情,而是呼應神話,達成導演對於日本文明與文化的個人性詮釋。

例如故事發生在奈良明日香村,傳說中日本文明的發源地;片頭片尾都出現考古學家探勘遺跡的工程。加夜子用朱花染布,哲也愛修剪花草,拓未是木刻家,象徵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職人概念;山上採的野菜和新鮮蔬果清炒,即成清爽佳餚。女主角如能劇演員般刻意地面無表情,表達將澎湃情感壓抑的狀態。經歷二戰的祖父靈魂出現,過去與現在的交會代表歷史的痕跡和記憶的累積。加夜子和拓也各自與父母親的互動,也體現日本壓抑平淡卻溫暖的家庭觀。

河瀨直美的攝影十分精細的捕捉人的感情和自然的流轉變換,在大銀幕上數位色彩效果非常好。這部片在金馬似乎口碑不太好,不過我之前沒看過河瀨直美的任何作品,所以個人評價中上,反正這種鬆散無甚主題的藝術片型也不是第一次看到,至少導演明確地表達她想說出的話。

這片由Ivan老師贈票,特此感謝!


《一命》一命

這部片是後來臨時加買。三池崇史重拍1962年經典《切腹》,以江戶時代為背景,中央集權後大批武士無用武之地,成為浪人後喪失經濟來源的時代悲劇。電影藉由「狂言切腹」的事件,呈現武士階級兩種價值觀的碰撞。金字塔頂端的領主大名地位穩固,衣食無缺,自然把武士道尊嚴視為顛撲不破的唯一準則。金字塔底層的浪人空被武士尊嚴限制,卻連家庭生活都有問題。兩者對於「狂言切腹」不同的認知和詮釋,成了劇情衝突的關鍵。

因為3D的緣故讓這部片更難上院線。但3D效果十分精細,尤其在日式建築的窗簷梁棟,以結構性的立體工整象徵武士道框架。三池崇史這次改以鏡頭和構圖營造劇情的張力,而非以往張狂的cult片風格,尤其瑛太飾演的年輕浪人以竹刀切腹的戲十分懾人。與前作《十三刺客:殊死血戰》互相對照,雖然都是改編前作,從不同面向共同諷刺武士道價值觀的虛無,可能也是三池崇史的作者思維。


《愛情來的那一天》북촌방향

我算是很晚認識洪尚秀了,經由麥克的力薦,今年先後在不同影展看了兩部他的新作。洪尚秀的作品也有很深的作者印記。他的主角常常是導演,配角也都是電影相關從業人員,但導演主角從不拍片,總是跟朋友們喝酒吃飯,亂搞男女關係。他的攝影看似業餘而簡陋,但就在某個鏡位或某個zoom in中,又很犀利地點出蘊藏其中的訊息。主題往往是都會男女間不確定又渴望的愛情遊戲,在生活化的片段中直擊人性的脆弱和空虛,留下淡淡而持久的韻味。重點是,他很多產!

這部片講的是記憶和緣份,導演主角回到熟悉的城市,舊愛、老友,過去的風光有如幽靈,總突然襲來卻無能為力抓緊。不可思議的偶遇,是命中的註定,還是之前一連串瑣碎的意念和行動導致的結果?其實也不需要有答案,就順從生理的慾望行事吧!電影依舊讓人佩服,不過我比較喜歡前作《談談情,拍拍片》(옥희의 영화)


《愛無可赦》Impardonnables

老小說家在威尼斯原本只想租短期度假別墅,卻和性感熟女地產仲介一見鍾情建立長久關係。但是女兒失蹤、江郎才盡、年老色衰,諸多壓力下的自卑、嫉妒,平淡的生活終至天翻地覆。而女仲介年輕時的同性戀人仍藕斷絲連、戀人坐牢的兒子剛被放出來,小說家女兒私奔的對象又和仲介曾有曖昧。

大師的信手捻來。如同偵探電影般的快節奏,交代錯綜複雜的人際關係卻絲毫不顯紊亂,每位角色的性格鮮明立體,過去的陰影,情慾和愛情交錯流動之間,互相傷害和彼此慰藉,其實都來自於人心深處的軟弱。法國電影對人性的深刻挖掘與理解,遇上威尼斯浪漫優美的風光,成就這部豐富而幽微的好片。



【攝吧!托默賀曼】Tomer Heymann

托默賀曼竟然成為這次金馬影展最大的驚喜!感謝Ivan老師的邀請贈票,讓我從《失去王冠的皇后》和映後專題講座認識這位紀錄片作者。他從不忌諱現身在自己作品之中,甚至這是他作品的獨特魅力所在,藉由親自參與和觀察,以他男同志、猶太人、以色列國民等多重身分,輻輳出全球化下移民與離散的人文關懷。他在現場展現的溫暖和熱情,如同他的作品,令人心折。

之後又設法買票看了其他兩部早期作品,可惜《攝吧!我的愛》(I Shot My Love)這部重要的作品很早就滿場,成為遺珠。


《失去王冠的皇后》The Queen Has No Crown

電影有如一部家族史,托默賀曼的攝影機像是自我療癒,又像是自我防禦的工具。自己感情狀態的不穩定呼應母親因家庭無法完整的感傷,自困思念的牢籠。父母離異,兄弟們一個一個移民美國追求更安定的生活,又呼應了他祖父當年跟隨錫安主義從德國移民到以色列。托默空虛的愛情,一部分來自於同志身分,同志在以色列猶太教基本教義派眼中無法見容。兄弟們的移民,也是因為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關係緊張,隨時遭受攻擊的環境。

從個人心境的自我暴露,到家庭情感的呈現,到國家國族處境的暗喻,這部片以私密出發,開展出恢弘的格局。小時候家庭錄影帶的片段帶出時間的縱深,以色列、美國,各地的影像帶出空間的廣度。其中因離散導致的不定,有如幽靈一般影響每個人。托默賀曼唯有面對,才能逃脫;或無法逃脫,但可以共存。


《紙娃娃》Paper Dolls

托默以一群在以色列的菲律賓移工為題材。這群移工白天各自負責照護失能老人的工作,晚上聚集一堂,組成「紙娃娃」扮裝皇后表演團,在菲律賓社區裡表演。電影紀錄了這些扮裝皇后白天晚上穿梭在不同身分的真性情,每一位都有自己可愛的魅力;在異鄉反而可拋下原鄉的包袱,在邊緣中自在展現自己跨性別的gay proud。甚至帶出了移工困境的普世議題,移工簽證法規可以爭令夕改,無法換來穩定的身份保障,台拉維夫的治安和恐怖攻擊也使以色列非久留之地。

托默參與貼身觀察,讓這部紀錄片不只是一群弱勢跨性別同志的生命丰采,更兼蓄移工離散議題的關懷。托默也親自試了一下變裝,更因此和紙娃娃團員們結成長年好友。托默如此具層次的人文觀察,讓這部記錄片充滿多元而豐沛的情感


《嚇我一跳》It Kinda Scares Me

托默的早期作品。基本上是他參與一個幫助街頭少年的計畫,擔任戲劇老師引導這群孩子共同完成一齣舞台劇公演。這部片有點像是結案報告一般,紀錄這齣舞台劇從無到有的過程。尚無托默後期作品關於離散議題的關注,但這部紀錄片誠懇地呈現這些青少年旺盛而難以管束的生命力。在他們半懂不懂的認知中,每個人仍然有自己的人生課題必須面對,關於未來也有青少年共同的茫然。

其中托默試圖和這些狂躁的靈魂交心的過程,必須對自己外在與內心的誠實作示範,因此在這些少年面前出櫃。於是坦承換來的雙方面的成長,這種從彼此碰撞中激盪出的成長,是這部片最可貴的地方。

所以托默的作品從不只是紀錄他的對象,也自承他在事件中的體驗和成長。於是鏡頭不再是冷冰冰的超然觀察,而有了更多豐富層面解讀的可能。



【我是傳奇之影人影事】

這個單元近年來也成為金馬影展傳統,讓影癡一窺心愛名人在公關場合外的形象。今年雖然片單都蠻有興趣,但終究以劇情片為優先。只特別選了金基德新作


《阿里郎》아리랑

金基德的作品總是經過一連串的激烈沉淪,乖張的暴力情慾之後,心靈昇華到純粹的境界;但這種淬鍊本來就是奠基在創作者自虐自卑的世界觀,這是金基德的課題,也是他的侷限。

但是在《夢蝶》(비몽)之後,他一直沒有新的作品問世。這部片看似金基德沉寂這三年中的自我對話,其實根本是他江郎才盡後陷入自己的世界觀中無法自拔。於是他將攝影機轉向自己,變成他自己作品的主角,紀錄無法創作後獨自隱居山上克難自給自足的生活。如二流小說中沉溺困坐愁城的藝術家性格,不停地哭叫自責。

這部太自我的記錄片可能要對金基德過往作品很熟悉才看得進去,因為對金基德太熟悉太喜愛,我反而帶著戒心看這部片。影片像是一位作者掏心掏肺的自剖和自省,也像一位弱者決心殺死自己的過去重新來過,卻又像曾經巔峰的藝術家鬧情緒博取粉絲同情,當然一切也有可能是導演跟觀眾開的一場玩笑。

片中有一段,金基德盯著螢幕上《春夏秋冬春》(봄 여름 가을 겨울 그리고 봄)自己親身上演的青年和尚,上身赤裸在雪地裡拖著重石獨自爬上山巔,不禁痛哭流涕;我一直好奇當金基德在剪接室重新檢視這個段落,三個金基德一位盯著一位,當時的他抱著怎樣的心情?

HEMiDEMi Technorati Del.icio.us MyShare個人書籤 Yahoo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