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2012

2011 金馬影展觀片心得 (中)


今年金馬影展大專題不多,小專題倒不少。有限的時間和金錢,很難全部盡收眼底。不然就如沾醬油般每個領域挑幾片獲得全面而簡單的概念,不然就專攻單一專題深入地探討。我自己的策略屬於後者,所以在焦點影人專題李滄東就被放棄,跟去年的金敏專題原因一樣,他的所有作品之前都蒐羅了匪版DVD,《密陽》(밀양)也在香港看過大銀幕。本想集中在貝拉塔爾,卻因客觀因素也不能如願



【幽秘的影像賦格曲:貝拉塔爾專題】

2004年金馬影展已經做過一次貝拉塔爾(Béla Tarr)的專題,當時我正處於暫停衝影展的人生階段。今年金馬因應貝拉塔爾的新作《都靈之馬》,再度集合他的過往作品,做成眾多焦點影人專題的其中之一。

今年的片單或許不如2004年的完整,但幾部經典都有收錄。尤其是長達七的小時的《撒旦的探戈》,只不過放映日都是上班日,根本不可能看到。《鯨魚馬戲團》也不知為何成為秒殺熱門片,最後我只看了兩部片。


《都靈之馬》A Torinói ló

貝拉塔爾的長鏡頭美學是屬於大銀幕的電影!緩慢的節奏堆砌也考驗觀眾的專注力。其實劇情不複雜,敘事結構也很清楚:馬夫和她女兒在六天之中,每一天固定的生活動作。但是隨著一天一天過去,鏡位和構圖都有所不同,劇情也持續推展。基本上只要適應長鏡頭,這部片並不難理解。

適應了之後,場面調度的驚人力量就出來了!長鏡頭拖出了生命的沉重,也如造物主冷漠的翻雲覆雨手。黑白攝影對於細節十分講究,看似寫實的生活其實講究精準的形式美學。主角父女在日復一日看似無意義的重覆中,展現動物性的堅忍和無奈,堆疊出心靈抵禦的能量,呈現出末世紀崩解的人性寓言。老馬的騷動和沉靜,彷彿預知毀滅到來的靈性。看到最後那匹馬的表情大特寫,我幾乎要流淚了。結尾更是難以抵禦的絕望,看完電影心理很不好受


《媽的毀滅吧》Kárhozat

有趣的是在一些關於貝拉塔爾的媒體文章中,策展人或影評人都有提過他的作品十分好睡。在週六下午兩點午餐還在消化的場次,每個長鏡頭的盡頭,我也不自禁地恍神。雖然不至於沉睡,但在頻繁地和睡意對抗的狀況下,全副精神無法完全用來理解這部電影。

不過他們說的是真的!在恍惚之際直接進入潛意識的影像,才是留在腦海中最深的記憶。電影的劇情只剩下依稀的印象,只記得關於一個男人,苦苦追求一位有夫之婦,被交代一件類似走私的任務,卻轉給她的丈夫。結局早已忘記,但是緩慢橫移的長鏡頭裡,小酒館裡靜止的人生百態、小鎮的陰鬱封閉、頹廢的人們在舞池放蕩肆意、曲終人散後的骯髒不堪、小狗在雨中踱步,生命冗長而沉重的百無聊賴,耽溺而沒有出路的生活,全部隨著長鏡頭的時間元素蔓延、擴散。



【我於青春無悔:日本八○年代經典回顧】

這個專題本來也差點放棄,後來臨時在一個星期六連趕三部,看完後反而小後悔沒有一網打盡。

這些作品見證八○年代日本電影新導演的創作活力,對社會現象的犀利觀察和對庶民人性的貼近關懷,散發一種純樸又深刻的魅力。


《家族遊戲》家族ゲーム

大導森田芳光的作品我涉獵不多。看完這部經典之後的一個月他不幸過世,實在不勝唏噓。

電影開頭如舞台劇般調度的序幕即彰顯這部片強烈的風格。四口之家為了拯救小兒子的爛成績,請了一位大學生家教。但這位來自野雞大學的家教或暴力或親暱,張狂的教育態度,衝擊中產階級核心家庭價值,在日本式嚴格的社會規範擠壓下,感情維繫功能的脆弱。

劇情由一連串有如荒謬劇般的橋段推展,大學生家教的手段乖誕而無厘頭,家庭的成員卻氣定神閒接受這種做法。順從死板的家庭對比漠視規範的家教,兩端之間的拉扯產生詭異怪奇的張力。兩者都代表了在日本電影裡常常出現的不同文化典型,卻在這部片中達到有趣的平衡。尤其結尾餐桌上的混戰,形式化的場景裡更產生超現實的趣味,令人瞠目結舌又嘆為觀止。這部作品展現了八○年代日本獨立製片豐沛的創作能量,簡單的電影語言中揪出日本社會文化深層的矛盾。


《泥河》泥の河

改編自宮本輝的短篇小說,小栗康平的第一部導演作品,就拍得如此好看動人。
電影以一個小男孩為視角,見證日本五○年代二戰陰影持續籠罩底層階級的社會現實。信雄的父母在河岸開家小餐館維生,從一次偶然的機會,信雄認識了住在河對岸暫時停泊船屋裡的兩姊弟。兒童的純真讓相似年齡的他們成為最好的朋友,但上一代的悲劇卻讓這份友誼染塵。

雖然鏡頭跟隨著信雄,信雄的父親才是劇情的主要人物。從參戰的軍人到戰後的平民,見證過戰爭的激情,卻必須用後半輩子療傷。姊弟的父親、橋上意外身故的老人,也都是時代悲劇下的殘存。信雄父也只能努力養家活口,將希望寄託下一代。

黑白攝影透露出貧窮生活的沉重與悲悽。信雄一家三口的開明、溫暖,對照家外面世界的殘酷與無奈,讓電影一直處於窩心和傷感兩種相異的情緒間打轉。電影洞澈人情社會乃至時代的深度,「泥河」於是成為具豐富意喻的象徵。


《麻雀放浪記》麻雀放浪記

電影一開始的建立鏡頭是轟炸過的斷垣殘壁,主角是一位輟學的青少年,在以前打工夥伴的引介下,一腳踏入麻將的地下世界。這部片絕大部分都在描述這個緊張刺激的麻將世界,從每位賭徒不同的個性、到彼此互相結盟、拆夥,賭身家、賭女人,最後賭到連性命都沒。電影對於牌桌上老千換牌切牌的技巧也多所著墨,如果對於麻將牌型台數很懂的人看來一定會很興奮。

接著《泥河》的場次連續看下來,很難不將這兩部做比較。同樣是二戰後百廢待舉的社會景況,這部片結尾也回到同樣的廢墟。電影也關注社會底層階級,賭博成為他們不願或無法按照主流方式立足社會時,在縫隙中求生存的技能。整部電影呈現消極避世的逸樂氛圍,呼應了當時平民生活的艱難。從只招待美國大兵的俱樂部,到簡陋鐵皮屋裡的私人賭場,貧富差距,仰國外強權的鼻息,這些社會現實的無奈也清晰可見。但創作者不對賭博採負面觀點,甚至在一場又一場的對決中,打出「麻將職人」的專業風範,最後資深老千死在賭桌上,也有如戰士死在沙場上般適得其所。

從麻將能夠反映時代反映社會,又拍得如此熱血,這部老片真打死所有中港台插科打諢式的賭片。


【金馬獎入圍影片】

早些年趕金馬影展對這個單元是置之不理的,因為其他單元的好片太多,而且這些華語片多半會上院線。今年則是為了彌補無法在院線看到知名港片的遺憾。

話說我必須在金馬影展才能看到這些港片,到底是發生了甚麼問題?


《復仇者之死》

之前沒得到太多資訊,主要是在噗浪上有幾位網友提到這部片,於是產生興趣。


電影充滿cult片的強烈風格,大概是繼《維多利亞一號》後,港片中最生猛最硬蕊的暴力色彩。電影分成若干章節有拉斯馮提爾作品的影子,復仇的概念和暴力元素又與《追殺比爾》、《老男孩》等片類似,最後一段的宗教辯證又與《密陽》相呼應。

劇情關於新界圍村少年陳杰帶著弱智少女張穎出來遊玩,卻遇上警察一連串不公不義的行為,在冤獄過後的復仇計畫。雖然導演說這是一部純愛電影,其實還是概念先行,探討「冤冤相報何時了」的仇恨本質,人類最原始的貪圖自保自圓其說的情緒反應。以及掌握權力者永遠佔有話語權的社會現實,無論這權力是法律、宗教、或政治。於是這部片在劇情上的若干不合理之處,似乎可以被原諒。


《竊聽風雲2

這部片上映時因為出差沒看到。但實際在台北的票房奇差無比,《讓子彈飛》的票房也很差,或許片商該探討台灣的票房文化為什麼和中港的差異這麼大?我實在不想發現這些中港的好片在台灣都沒辦法上戲院。

真的也只有港片能做到,將《華爾街》這種在股市商場人心因貪婪而墮落,進而爾虞我詐的題材,拍成緊張刺激的警匪鬥智片。劇本緊湊而綿密,層層堆疊,從三位主角各在不同的位置,各有各的人生故事,輻輳到香港舊時代的歷史記憶,背後仍然是港人愛投資()的共同性格;而飛車追逐,近身打鬥,這些動作感官元素也沒有缺少。這部片的確是今年港產商業大片最紮實的作品。

虛構的「地主會」背後的深意或許值得探究。似乎呼應《黑社會以和為貴》的結局意旨,香港已經不需要黑社會了,地下秩序化暗為明,成為檯面上投機的金融遊戲。電影對於「地主會」的描述其實就如同黑社會一般,一股龐大綿密的勢力掌握著秩序。而香港電影為了中國市場,黑社會成為拍片題材的禁忌,「地主會」也許暗中示範了靈活的港片如何迂迴,從暗喻轉化中偷渡黑社會題材


《桃姐》

這是今年金馬影展看的最後一部片,真是一場溫暖的結束。

自《天水圍的日與夜》以來,許鞍華的每部片都帶有社會意識。這次《桃姐》講的是老人問題。從桃姐和男主角Roger的真實故事,許鞍華一點一點地以片段堆砌情感,輻輳出老人院裡每個角色背後都有自己的課題要面對,許鞍華卻不戳破,留下理解的空間。桃姐與男主角的相處有如烏托邦地理想美好,代表許鞍華一貫的溫情關注,對舊時代價值的懷想。些許幽默的對白和橋段,凸顯生活的悲喜各半,也呈現出角色的立體形象。

這部片很難不讓人聯想到《天水圍的日與夜》,畢竟兩者的敘事手法類似,都是從生活化的劇情中累積出動人力量,引出社會現狀,許鞍華也不輕易批判,呈現柔軟的關照。但真要比較還是《天水圍的日與夜》比較厲害,畢竟《桃姐》還是以戲劇元素為主,《天水圍的日與夜》幾乎洗盡鉛華。不過無論如何許鞍華都已經到如臻化境的境界了

HEMiDEMi Technorati Del.icio.us MyShare個人書籤 Yahoo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