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半上海,ㄧ半台北...偶爾電影
1/18/2009
[+/-] : 這一年(一)
這一年,一直都是一個人
以前也許算是我比較幸運,這樣一個人的狀態從來也沒有超過一年。所以這次也算是特別的紀錄。
不過換個角度,這一年大概也是近幾年來最自由的一年,唯一完完全全心理上行動上全然只有自己一個人,不需要負責,也不需要遷就其他任何人的一年。
但是這種自由,也不見得是生活上的海闊天空,無拘無束,反而更多是因為不用考慮別人,於是開始放縱自己種種錙銖必較,不達到目的不放手,不見棺材不掉淚的偏執心理。
譬如說,本來看電影就已經是最主要的休閒活動,現在更成為我除了工作以外的生活重心。每個禮拜天從深圳去香港,大部分的活動就是去看電影,每次也會看一部到兩部;而因為台北的非主流電影市場跟香港不盡相同,回台灣休假也是盡可能彌補無緣在香港看到,而在台北還沒下檔及剛剛上檔的電影。一個人之後這樣的模式更是變本加厲,休假返台排得滿滿的看電影行程,四五天的假期每天至少一部到兩部片,焦慮的都是眾多電影如何取捨、電影時刻的安排、及來往電影院的交通,深怕因此而錯過想看的電影。電影之後的零碎時間才分配跟朋友吃飯、逛街。這一年這樣的模式不斷重複,看電影成了我被制約的假日活動,對於電影付出的金錢精神遠遠超過於人際社交。常常不知道應該慶幸能夠一舉享受港台兩地的電影資源,還是該無奈電影對於自己已經成為一種吸食藥物似的重度依賴。
另一樣讓我在這一年執迷的是旅行。當然我沒錢沒閒像很多人一樣每年都可以出國旅遊一段時間。對我來說旅行是一種心態,一種樂於接受異文化衝擊的心情,尤其在美國生活兩年後又緊接到大陸工作兩年多,漸漸培養出來這種對於不斷嚐試新文化的期待。所以我每個禮拜天從深圳到香港也是抱著去旅遊的心態,偶爾有機會去澳門更是難得的旅遊,甚至這半年來常去北加州出差我也當作是重溫美國生活,雖然工作實在太忙周末不能開車去玩。
一個人的旅行好處當然就是自由。自由安排行程,自由安排時間,自由安排交通,唯一的限制就是交通住宿無人一起分擔實在太貴。但是我自己一個人的旅行從來也不是自在隨性的旅程,每次旅程中最大的焦慮就是有限的時間內如何把旅遊書上列出的所有景點都踏過一遍而不淪於走馬看花,彷彿留下任何沒辦法參觀到的點都是終生遺憾。這種心情在今年十一月去吳哥窟特別明顯。尤其是最後一天下午兩點的飛機離開吳哥,我硬是在短短半天先花三個小時來回洞里薩湖,再花一個半小時衝到巴揚寺做最後巡禮,午飯都來不及吃飛機起飛前不到一小時才到機場check in,就是不想浪費最後一分鐘。
既然有旅行,當然少不了拍照。旅行與拍照對我來說已經沒有辦法分開。如果說記憶是不可靠的,那麼只有照片是唯一能夠倚賴的證據。所以每到一個景點,總是毫無選擇毫無節制地用捕捉任何一個眼睛搜尋到的景象。即使是我差強人意的DC,和不純熟的攝影技術,看到有趣的畫面還是用各種角度,各種光圈快門組合盡情拍攝,每個風景都會實驗個五六張才過癮。因此如果是一天的行程,總是焦慮相機電池够不夠,記憶卡容量夠不夠,及看到漂亮的畫面有沒有漏拍。尤其是第一項,像我這樣濫拍的人特別擔心,在吳哥窟之旅我每天都可以用光一顆原廠及兩顆副廠電池;最後一天中午衝到巴揚寺的最後巡禮,就是想要趁天氣好再多拍幾張照片(第一次去巴揚寺天空陰沉下毛毛雨)。雖然旅行的主要目的不是為了拍照,但是沒有相機的旅行對我來說幾乎是沒有意義的了!
說穿了,這些偏執與焦慮,不過是為了填補一個人時的空白。總是在一個人的偏執焦慮中,發現心理和行動被自我制約是多麼地可悲,但又是在種種的偏執焦慮中,感受到一絲任性的快感及自由的況味;而偏執焦慮的代價,就是多點機會再看一部好電影,再多感受一下不同的世界,再多存取一些記憶。於是就在這種矛盾的心理,我發現到心靈是以一種異樣的方式獲得充足,漸漸地,我似乎也不那麼亟於脫離一個人的狀態了…...
Read more.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