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2/2008

《鋼鐵人》的政治聯想



在所謂”後布希時代”(post-Bush era),批判布希的反恐政策及伊拉克戰爭儼然成為一種顯學,尤其是在好萊塢的一群自由派電影工作者,也不約而同地在最近幾年的作品中明嘲暗諷布希的政策與行事作風。從2005年的《諜對諜》(Syriana),到2007年的《權力風暴》(Lions for Lambs)及《關鍵危機》(Rendition)都是明顯的例子。只是我怎麼也沒想到《鋼鐵人》(Iron Man)這樣的超級英雄電影,本應是暑假第一檔闔家觀賞的娛樂片,竟然很政治性地狠狠打了布希的窮兵黷武一巴掌!

其實《鋼鐵人》的政治性格其來有自。在最初漫畫的設定中,鋼鐵人就帶有反共色彩,Tony Stark一開始是被越共俘虜,而他變成鋼鐵人之後,最先的幾個敵人也多是共產世界的代表。即使後來漫畫文本的反共色彩消退,Tony Stark個人保守主義的政治傾向,仍是鋼鐵人與其他超級英雄人物不同的印記。

但是在電影中Tony Stark是在阿富汗展示自己家產品的時候被阿富汗軍閥俘虜,這樣的安排就有意思了。眾所周知,凱達組織領袖賓拉登其實正是美國無意中培植出來的。當年美國為阻止蘇聯勢力擴張到阿富汗,撥出大量經費和軍火供應阿富汗游擊隊,CIA也為游擊隊進行軍事化訓練,賓拉登就是受過美國訓練的游擊隊其中一支。

所以Tony Stark的遭遇,其實也影射了911遭受攻擊的美國。以一種批判性的角度思考,911事件其實是美國的一種驕傲而不負責任的對外政策造成的不幸後果。美國為了自己的利益向阿富汗及其他第三世界國家輸出軍火,就如同認為販賣軍火無傷大雅的Tony Stark。而被當年的戰鬥夥伴從美國得到資源,反過來攻擊美國,就好像Tony Stark賣出的彈藥反而被敵人拿來對付他。

也因此Tony Stark開始反省自己以往對軍火工業的態度,背後的意義不僅僅是個人痛改前非,也代表對於美國過往不堪的外交手法做出檢討修正。當Tony Stark變成鋼鐵人,回到阿富汗對付軍閥的段落,其實是相當動人的。在鋼鐵人面無表情的金甲外衣,其實包容的是一顆炙熱急切的心。一方面劇情上表現的是一位紈袴子弟經過大徹大悟後,利用自己的天才來為自己的過去贖罪;另一方面演出Tony Stark的演員小勞勃道尼(Robert Downey Jr.)本身演藝生涯中也曾經有過荒唐不羈的歲月,在經過幾部獨立製片洗禮,如今重新回到好萊塢也算是浪子回頭,以自己紮實的演技彌補失落的過去;演員與角色之間的相似度使小勞勃道尼的表現特別入木三分。而這一段劇情恰好也暗喻鋼鐵人代替美國為了只注重自身利益的軍事外交贖罪。這三方面的結合讓這段剷奸除惡的情節特別精彩。

這種意識形態尤其展現在當鋼鐵人抓住魚肉鄉民的軍閥,打算殺死他的最後關頭,突然決定把他交給平民們處置。這是一種有權力者的謙虛,表示鋼鐵人的目的不在於自己的義憤報復,而是真正為了為民除害。鋼鐵人的超級能力雖然可以替平民打倒軍閥,但是在打倒之後該如何處理舊勢力的政治問題,不是鋼鐵人的神力可以解決,鋼鐵人也將這個權力還給平民。這跟現實上美國的處理手法可是大相逕庭,美國總是重新扶植聽話順從的領袖。

不過有趣的是,雖然這段”還政於民”的情節暗暗地諷刺了布希政府,卻仍然是基於一種好萊塢式的民粹主義,及不切實際的樂觀主義。如果以相反的角度來看,鋼鐵人將軍閥丟給平民後轉身走掉,並不表示從此和平降臨,反而有可能軍閥復辟報復人民,或人民陷入權力真空的混亂。這種不負責任的做法,正好落實了麥克尼可斯(Mike Nichols)在《蓋世奇才》(Charlie Wilson’s War)中諷刺美國在幫助阿富汗打敗蘇聯之後,沒有留下來幫助阿富汗重建,任由阿富汗陷入內戰,導致神學士掌握政權,及蓋達組織崛起。

然而這種諷刺布希政府與大美國主義兩者意識形態共存,看似矛盾,其實正是最近這些好萊塢電影的共同現象。例如《蓋世奇才》正是將對美國攻擊伊拉克戰爭的批判,包裝在一個大美國式英雄主義的故事中。好萊塢電影其實相當聰明。作為美國文化與價值觀的捍衛者,好萊塢電影一直不遺餘力。雖然布希言必稱”美國”,來為他所主導的戰爭取得名正言順,但是好萊塢電影已經將布希式的民族主義和好萊塢所認定的真正美國美好的價值與傳統分開。就好像《晚安,祝好運》(Good Night, and Good Luck)中,喬治克隆尼(George Clooney)企圖借古諷今,但仍然以一個美國英雄的故事喚醒對於純真美國夢的堅持。

而《鋼鐵人》的政治性格,也在這些橋段中隱約浮現,不過我相信第二集當SHIELD的首腦出現,《鋼鐵人》系列的意識形態應該會更明顯。

HEMiDEMi Technorati Del.icio.us MyShare個人書籤 Yahoo

0 comments: